〈作業更#1〉社群媒體的圖片現象:Peter Su、長輩圖、梗圖,這些圖究竟是什麼?
大家好,大家安安XD
許久沒發文,正好整理到一篇我在兩年前做的碩班課堂作業(閱聽人研究的說)。這篇文章其實有刻意的寫得比較不學術,因為當初本來是預計要出成zine的,後來也因為一些懶散的行政理由所以XD
可惜的是,這篇文章所討論的東西其實在這兩年有很大的轉變了,但是我懶的改~~~~所以就這樣吧ㄏ
不過,有些東西你們比我還懂啦,有覺得可以討論的,歡迎歡迎~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那你或許也看過這個:
而你或許也曾疑惑,家裡的長輩,為何往往會在一大早就傳給你這張圖:
若是你也有這些疑惑,那你肯定也會為了下面這張圖捧腹大笑:
有沒有好奇過,這樣的圖片怎麼會出現呢?有沒有好奇過,這樣的圖片有什麼本是可以滲透你的社群網絡,甚至跨足出版、製作商品呢?
如果你有,那歡迎你繼續看下去吧!希望我的討論能給你一點想法。
如果你沒有,那也沒關係,也請繼續看下去吧!或許我的討論能讓你重新思考社群平台,也或許讓你度過馬桶上的短暫時光,在這疊紙張成為泡麵碗上的蓋子之前。
你或許曾看了Peter Su的暖暖的文字而感到心裡洋溢著滿滿的幸福,你也或許曾經為了家中長輩不停的用「長輩圖」而感到惱火,又同時為了那些「迷因」(Meme)、「梗圖」而笑得站不起身,你甚至可能就有個資料夾叫作「圖戰包」,藏著上千張來自周星馳電影或網路的圖片,準備在網路上加入每一場「圖戰」。這些圖片,幾乎遍佈在整個網路世界,他們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的短句圖片會出現在我們社群媒體中?
我在開始探討前,總是要做個簡單的界定:我把他們稱作「文字式圖片」,也就是將文字、句子以圖片的方式儲存、傳散。這類文字短句形式的語句便於記憶、傳播,又可以快速傳達意義,可以說是一種「文體」、一個創作形式。
但是,你或許也發現了,這樣的短句一點都不是新的東西,應該說,他們早就糾纏我們已久:論語、靜思語、聖經、政商成功人士語錄、科學家語錄、文學作品、甚至是短詩、俳句…這類的文本處處皆有,我們看過、背過、頭痛過,他們的歷史幾乎可以說是和語言一樣久遠。
甚至看得近一些,當年風行MSN、YAHOO即時通的狀態列便有「透過極簡短的句子展演自己」的意涵,有些媒體中廣傳的「神回覆」或許也都有幾分這樣的意味。
既然這些東西一點都不新,那我們該問問下一個問題:它們為何會演變成現在的模樣呢?
我想先從科技的因素談起。我認為在台灣社會科技發展與普及的層面,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在這些短句文字式圖片開始大量盛行的年代,大約是在2013年前後,也就是台灣無線網路與智慧型手機3G上網方案逐漸飽和之際,圖片的傳輸在人類史上從來沒有這麼普及、快速、方便過。而圖片的製作技術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與app的運算技術將手續減少到最低,也史無前例的被如此大量的人所掌握。這其實是非常驚人的一步。想想看,2013年,你大約才拿到人生第二支智慧型手機,你的上一支手機或許連聊天都會有點「累格」,更別提那些「智障型手機」了,那個手機遊戲才大約20MB、手機照片大概300萬畫素的年代,不過也就是在往前拉3,4年的事而已。這麼短短幾年,我們居然跳躍到可以快速的製作高清的圖片,真的是非常驚人!
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跨平台的社群媒體對於圖像的全面歡迎。2008年進軍台灣的臉書即是以社群為主軸,其中相片上傳功能更是他們早期便發展出的功能,而2010年出現的Instagram,更是以圖片上傳為核心的平台。這些琳瑯滿目的社群平台,主要都以用戶的社群資料為商品,販售給廣告商讓他們投放廣告,因此這些平台都非常注重社群的連結與互動,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的鼓勵你上傳各式資料在塗鴉牆上,與他人建立連結。搭配上手機等行動裝置上承載的日漸發達的攝影技術,影像就成了這些平台最希望你上傳的東西。但對於3G時代早期的硬體而言,影片仍是太過龐大的媒體文本,因此沒什麼比照片/圖片更能快速又簡單的達成交流、架構起這個景觀消費的社交網絡,而各社群平台對於照片的規格相容便在此時開展到最大,也創造了特殊的圖片規格:如濾鏡、以及趨近於正方形的圖片,便是為了要在Instagram發布。這耶社交媒體對於上傳及分享圖片的鼓勵,也使得個人透過社交媒體上分享圖片、展演自我變得理所當然,而圖片也因此在這時漸漸成為了一種「標準格式」。
在這兩道力量的推動下,圖片自然成為了社群平台中主要的文本之一。下一步,這些文字、格言、長輩問候、迷因又為何會成為圖片呢?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複雜。
不同的使用、意味著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會脈絡,我們很難將這些都化約成一個整體,即使我們可以在這些不同的行為之中發現一些類似的邏輯。
因此,我覺得將他們分開來談。我把這些被我很廣泛指稱為「文字式圖片」的圖片,分類成三種閱聽人的「實踐」。
第一種,也就是像是Peter Su、語錄控、肆一這類網路作家,或是如「小丸子驚典語錄」、「Mark語錄」、「愛情語錄」等等的社群粉絲專頁時常貼出的這類上面載有語錄及一些字體、背景等等的圖片。我把他們稱作「語錄圖片」。
但不論來自哪裡、長什麼樣子,這類文本總歸都會有幾類非常固定的主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或是友情)、職場(人世險惡)、自我(旅遊、放鬆、夢想、正向思考)…等。
這樣的重覆絕對不是巧合。一來,在被稱為出版業的寒冬的今日,面臨危機的出版社,在面對危機時,將在網路之中已經嶄露頭角的Peter Su、語錄控等網路作家邀請來發行書籍、促進銷量,其實式再好不過的方式;二來,這些主題也確實的反映了當代在網路上熱衷於這類粉絲專頁的廣大年輕族群的集體焦慮。我們確實不快樂。升學主義的課業壓力、低薪世代的工作焦慮、城市生活的寂寞…,這些問題都在社群媒體普及的年代更加顯著的爆發出來。
面對著低薪的職場與錄取率趨近於零的公職考試,過往流行的「厚黑學」與永無止境的職場競爭仍在,但當今,需求更大的是「希望」,以及如朋友般撫慰你的文字。這樣的文字彷彿嗎啡一般,緩解你的痛苦,代替著你說出希望、代替著你承受悲傷。
我們在社群媒體中轉發、貼出這樣的圖片,一方面可以快速的抒發情感,如同大多數轉發這類圖片的使用者一般,不帶一絲自己的評論,單純的轉發出符合自己感覺的文字。而另一方面,這樣的轉發行為,為自己在社群媒體中,拼貼出一幅正向卻又多愁善感的自我。滿溢的正能量外衣,與被撫慰的、暗自受傷的、寂寞的自我,這便是許多城市中年輕心靈的樣貌。
而第二種閱聽人實踐,則是所謂的「長輩圖」。
對長輩圖這個新現象的討論,目前看到許多研究結果顯示,能自行製作圖片進而傳遞出去這件事,對於中高齡層那些較少接觸電子產品的長輩而言是一種「增權」,讓他們這個逐漸以網路和行動裝置為主的世界中,具有更多的媒體使用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而以我的觀察,我會認為長輩圖不帶是一種「增權」,或許更像是年長的網路「新住民」對於年輕人使用行為的模仿。所謂的「長輩圖」,與前述第一類、在社交媒體中偏向年輕族群的「語錄圖片」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往往都是為了用簡短的話傳遞意義製作傳散,甚至有許多題材也非常類似,但卻不約而同的以各自的方式呈現。(如左邊的兩張圖)
但非常有趣的是,對於長輩圖的使用者而言,文字式圖片許多時候不止是傳遞意義,更是扮演著多重的角色,而這角色就端看這張圖片的目的。我訪問我的其中一位長輩,他就形容這種圖片,有時是要分享一些他們所看到的訊息,舉凡勸世、品德類的內容到單純美景圖片都有;而有些時候則是要向其他人祝賀新年、佳節或是生日,甚至是早晚安。他認為,這些圖片就如同年輕人熱愛使用的通訊軟體貼圖一樣,但是完全不需花一毛錢,也可以隨自己喜歡表達意思,甚至可以跨越平台,甚至可以代替一些以往要透過電話或是郵件的祝賀或溝通。
這些長輩圖,代表的完全不同於年輕人的「語錄圖片」的涵義,長輩圖更像是年長者開始接觸手機之後,將社交活動與科技產品的初步結合。當然,許多長輩眼中的科技使用與美感,在許多年輕人眼中都是非常荒謬的,這也是為和長輩圖近年會引起年輕人間熱烈討論的緣故。
第三種閱聽人實踐,則是與前面兩者完全相反的「梗圖」。
這個類別的實踐組成較複雜,雖然都是以年輕族群為主,社群平台為核心傳遞,但是因為有許多不同的來源,導致我們甚至難以用一個脈絡來化約它們。
這類圖片或許帶有對於社會主流風氣的戲仿與嘲諷,像是對前述兩者這種社會較主流的圖片風潮的搞笑模仿,如這張;
也或許有所批判,如同上圖左邊,對於美國在世界各地「推廣自由民主」的行徑不以為然的搞笑圖片:
也或許是某種「負能量」,如同這種模仿的句子,有時更能針對一些社會現象作出精闢卻又不失搞笑的評論:
當然,也有非常多只是單純好笑的梗,像是接下來這張,就是在網路上非常流行的名畫改作:
值得介紹的還有遠在臉書進駐台灣前就在網路上流行的「圖戰」:
其實就是以電影台詞(周星馳等港片)或是漫畫截圖來輪流貼圖片,來進行對話或是論戰的溝通形式。而自從臉書開放在回應處上傳圖片之後,這樣的風潮就再次起來了。幾乎每一個在國高中時期有流連網路論壇的學生,電腦中都會有一個「圖戰資料夾」,收藏梗圖更是同個時代人的行為。
如同上面說的,這一類型的圖片樣態非常多,看似每一種都有他的特色,但事實上這類圖片絕對有一個重點:「絕對要幽默」。幽默可說是貫穿這類圖片的重要精神。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來面對世界,可說是這類圖片的重要精神。
不過,這種類型的圖片其實不只流行在台灣,世界各地其實都有類似的圖片在流傳,有很多甚至會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或許已經可以說是網路上的年輕社群重要的溝通元素之一。這類圖片在台灣流行的之中,有一大部分來自國外的社群平台,如Tumblr、Twitter、Reddit等,因此台灣也有很多網路業餘翻譯者,熱衷於這類圖片的翻譯,如好色龍「HornyDragon」,變是最知名的翻譯者之一,且已經由業餘漸漸走向職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第三種實踐,更多時候早已不侷限在圖片中了。幽默類的文字式圖片,開始納入更多影片的部分,台灣最近很流行的一個時事搞笑影片「卡提諾狂新聞」,也是類似邏輯的延伸。
我也在探討的過程中,訪談了三位在網路中會使用或觀看梗圖的使用者。有的人會將梗圖當做資源收藏起來,有的人會把梗圖轉貼給朋友看,當成朋友間聊天的題材。但幾位朋友都有提到,看新聞接收時事這件事,在他們的生活中早已被社群媒體所壟斷,而許多大眾媒體的新聞早已與所謂「內容農場」相去不遠。因此,有些時候甚至他們對時事的最大消息來源是這樣的「幽默文字式圖片」。最顯著的例子是美國總統大選,三位受訪的人都說,他們對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認識,絕大多是在這樣的搞笑圖片的之中構成的。這其實是個蠻驚人的答案,這不但顯示了傳統媒體在國際新聞上的徹底失勢,或許也可以說,這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在由一套新的邏輯重新組構。
匯整了三種實踐方式,我主要的目的,是想透過對這幾種相關現象在社會中出現的脈絡整理來開始一個關於「為何文字式圖片」會如此風行的討論。不論是語錄圖、長輩圖、還是梗圖,這三種圖片都部分共享著類似的邏輯,包括透過社群媒體傳播訊息、保持訊息的完整性、方便製作…等,但卻又是在完全不同的脈絡之中被形塑出來的,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觀察。
當然,人類的傳播行為,不會因此而停止,這篇所簡述的現象觀察也還會持續變動中,就留待大家詮釋吧!
留言
張貼留言